历史期中考试总结(集合15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期中考试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期中考试总结1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历史期中考试总结2一、试题综合分析:
这次考试的题量适中,大部分学生四十分钟就能把会做的题做完。难易程度也比较适中,能真正考察学生的能力,既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试题的区分度也比较适合。涉及的覆盖面相对比较广,既有综合的知识点,也有细小的知识区分,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总体上来讲,这次试题能考查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学生的做体审题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比较符合课改新理念的。
二、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
1、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掌握知识不牢固,即使教师用对比法,
图示法,线索法等方法让学生去掌握,但仍有部分学生模模糊糊。
只要稍有变化学生就出错。再有第21、22、24题学生根本不审题,仅仅是把原背的答案填上而已。
2、对历史这门课不重视,虽然是九年级,但学生仍然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对这门科也抱着马马乎乎的态度,成绩不够理想。有些学生甚至扬言,历史这门课平时不用用功,考试以前看看书就可以。
3、审题不仔细,做题能力差。虽然通过阶段性检测,二次过关,学生的做题能力仍然需要加强,有些学生,两问答成一问,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4、学习习惯不够好,浮躁,不注意思考,不求甚解,不注意把
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错别字较多。
三、措施:
1、继续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做到精讲多练,真正把具体的措施落实到人。
2、课中注意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窍门,由繁化简,让他们乐于接受。
3、注意个别辅导,通过写来培养学生的习惯,解决错别字问题和提高学生的审题做题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做题,练题中自己掌握做题技巧,实战出真知。
4、通过阶段性检测及二次过关查缺补漏,做到由面再到点。
5、继续探索新课改方式,让学生感兴趣,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成绩。
四、感想:
本届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够好,自由散漫。加上对历史不重视,上课不注意听讲,课下不会复习,对知识的记忆不连贯,因此成绩还是不够理想。虽然经过我的努力,学生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课堂教学效果,成绩也在一步步提高。总之,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试卷分析,期中考试,基础知识,覆盖面,知识点
历史期中考试总结3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一、 存在问题:
1、各班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各班的成绩差距较大。
2、对重本生的培养措施和力度还不够。
3、对普本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其非智力因素挖掘得不够,练习还不够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能力,故这部分学生的成绩还不够理想。
4、老师有时讲得过多、包得过多的教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5、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6、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同时还存在书写不工整答题不规范等问题。
二、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夯实基础,反复练习,狠抓落实。
2、少讲,多练,课前提问,课下抽查。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6、对个别学生进行试卷的书写与规范指导
7、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多听课,多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8、加强对重本和普本边缘生的指导
三、目标
学科 前5
组内 前7
历史期中考试总结4一、前段教学总结
1、学生学习现状: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是副科,平常只要对付一下,考试前突击抢背一
下就能考一个不错的分数,为此,他们课后根本不可能花时间在历史科目上,连一个星期一节的晚自习等不能专时专用,每次都是老师进去后才纷纷拿出历史书,等老师一走又干其他的(因为一节晚自习老师要看两个班),根本不按老师讲的注重课前预习上课集中听讲课后及时消化做题,一个星期就把那节晚自习充分用好(用来预习与消化)都做不到;这种心态再加上初中养成的考前背提纲等不良习惯使大多数同学不会听课、不会看书、不会记笔记,还停留在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上,学习方法不对。
2、历史学科高考要求:
“全国新课标下”的《考试大纲》规定:“历史学科考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
掌握程度,考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可见当今高考历史试题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命题已由原来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发展到“学科素养立意”。假若高一时期一点都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高三以后,老师和学生面临的历史教学任务都很重,不仅要完成高三自身的教学任务,还要弥补高一高二甚至初中学习时所欠下的学习任务,尤其是要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将高中历史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注重三个年级教学任务各自的 ……此处隐藏9553个字……××年,或是20××年,显然可以排除,这时候一般会剩下两个选项,都是19××年,不同的是月份和日子,那么需要学生快速翻阅整个试卷,搜寻有关“一战”的其它题,尤其是材料分析题,如果有,看里面的时间,然后在选项中寻找合理的,例如,有材料已经给出有关“一战”中的某一事件发生在1914年9月20日,然而在前面的选择题中考察“一战”爆发的时间,如果有选项给出的是1914年10月14日,那么就应该排除。第二,“事件类”的题其实就是历史经过的主要构成,这类题学生作答不好,归咎于我的教学策略,之前一直把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和讲授上,而对于“经过”言之过简,强调更是不够。
二、教学反思
(一)上半学期教学回顾
1、授课方面。在本学期开始的时候,讲了一、两课我就感觉到一个问题学生对于本册书所讲的世界史相当陌生,不论是重大的事件也好,还是著名的人物也罢,我在课堂上一说,下面的学生一脸茫然,完全不知所以然。其次,在课后谈话中得知,几乎所有的同学在世界史和中国史之中,都钟情于后者,对世界史没有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其后的讲课中,不得不对一些学生陌生的知识做大量的扩充,以便能够让大部分同学明白,所以往往觉得一周三节课时间太不够了,所以课堂之上往往留给学生的时间极少,可以说是满堂灌,这就减少了复习提问和强调重点的时间;另一方面,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前的准备中尽量加入一些名人趣闻以及一些学生在书本上看不到的历史真相,这样之下,课堂学习气氛虽然还算活跃,但同时在笑声之中,对于知识的有效吸收也打了折扣。
2、作业批改方面。学期之初,我发现学生在作业中的抄袭现象相当严重,对此,在平时批改作业时,我将所有作业摊开而看,发现相似的就放在一块,找出其中相互抄袭的作业,记录名单,上课时公开指出,并制定相应规则:平时作业中累计抄袭三次以上者,作业本以后送达班主任处批改,并且平时作业成绩为零,而期末成绩分为期末卷面成绩、平时作业表现、平时课堂表现,期末卷面占80,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各占10,我会在期末成绩旁加上一列教师评定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多次发现作弊同学之后,整体的作弊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尤其九年级(一)班,只有一、两个“顽固派”仍是陋习不改。
3、复习总结方面。历史是一门知识点极其散碎的学科,所以复习总结很重要,在第一单元新课结束以后,我专门用来一节课进行复习,再次强调每课的重点知识,降低语速、反复提及考点,也对于当初笔记没记完整的同学以机会补全。由于课时有限,仅仅是在第二单元讲完之后用了一节课时间对第一、二单元的基础知识点进行了一次检测,由于试卷是自己所出,难免有不足之处,加之没有时间进行以“做题”-“讲题”的方式来巩固知识的环节,所以效果不明显。
(二)下半学期教学计划
通过这次考试,反映了许多问题,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当然,更多的还是自己的教学环节出了岔子,对此,经过认真反思之后,我觉得下半学期的教学应该做如下的调整和改动:
首先,就是对教学策略的调整。课堂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历史事件经过的讲授上,而对于背景和意义的分析,点到为止,不宜做过多的延伸和扩充,这样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在课堂快结束时进行必要的小结,尤其对于经过中的重要事件、人物、文件等再次重申,而相应的在下一节课新知识讲授开始之前必须要对本节课小结时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或是集体共同回忆,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其次,加强基础知识点记忆能力的培养。起初,考虑到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繁重,所以平时没有要求学生在课下记忆背诵历史,现在看来是有必要采取“有选择性”的抽查工作了,对于(二)班,我的想法是先在班上进行统计,征集自愿背诵者,如果人数偏少,则统一直接由我考察;如果人数稍多,则分组,选出负责人来考察组员,而由我考察各负责人。对于(一)班,采取课前、课后提问的方式,重点针对历史成绩处于50分至30分之间的同学。这是考察的方式,而考察的内容则还是以历史事件的经过为主,这点我会在课堂小结时针对课堂笔记做出划分,明确指出哪些部分是需要加强记忆的。
最后,加强材料分析题的训练。这个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对于每一课的“想一想”以及课后的“材料阅读”,尽可能在课堂上进行解决,当做材料分析题去做,启发学生,最后让学生给出答案。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要善于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字,比如“国家”、“人物”、“时间”等,并通过多次训练,养成学生仔细审题、做提前先阅读材料的习惯。===
历史期中考试总结15试题结构及特点:
这次试卷的总成绩是100分,考察北京版教材第1课至第11课的知识。
题型分为三种:选择题(9分),填空题(11分),材料解析题(5分)。
选择题和填空题考察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态度,而材料解析题考察的是同学们对历史知识及材料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更注重对同学们进行能力的培养。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较好,一班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是93.2%;一、二班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是100%。三班及格率100%,优秀率68.2%。同学们在选择题上得分较高,说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填空题相对较弱,更多的情况是汉字书写错误,这就说明了同学们的语文功夫存在着欠缺。材料分析题同学们答的很好,能用流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失分很少,这就证明了教师在平常对学生们的能力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
如何改善?
1、加强审题训练,尤其是做过的题有必要反复联系,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关键是找好关键词,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对题干和选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而不是浅尝辄止。对于认真审题答对习题的同学给予表扬。每个同学要善于发现自己审题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正。比如有的同学说做题一快就忘了审题。我们答题的目的是把我们会的知识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而不是求答题的速度快慢。所以对审题问题要高度重视。告诉自己审题审题再审题。
2、加强大题的思路分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前伸后延。进行有跨度、有联系、有对应的综合复习,采用形象视图、逆向思维等方式,查缺补漏,重点内容仍然作为重点复习。课上现场让学生翻书答题,每节课至少做一道大题。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共性的问题统一强调,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做到有针对性的弥补和改善。对做过的同类的习题进行整理总结。在总结中升华提高。
3、计划好复习的步骤,按照步骤一步步将学过的知识作系统的回顾,都有助于在自己的能力和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因此不必紧张焦躁,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弱点在哪里,针对弱点制定计划,有条不紊地加以实施,轻松备考,切忌东一头西一头乱撞,顾此失彼,乱了方寸,到头来事倍功半。“为什么”上多下功夫。要特别注意选择题的深度、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多角度、多层次、有跨度的问法,千万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那样会耗费大量时间却不得要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