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是什么

时间:2024-10-08 03:10:31
读书笔记是什么

读书笔记是什么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笔记是什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笔记是什么1

近几天,用了大概一周的睡觉前时间思考了下这学期读张老师推荐的社会学书《社会学是什么》。这本书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中的一本,是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这些对社会学这个大概念不了解或没有深入了解的人,更清晰、明了的介绍与解释。

这本书的作者邱泽奇先生,他是社会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泽奇先生先后学习过生物学、农业古籍和农业史、社会学和社会项目评估。曾经担任过农场技术员、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联合国项目评估专家。曾经从事的研究领域有农村婚姻家庭、农村贫困、农村社会保障和中国社会学史。现在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组织、高新技术与网络社会。

邱泽奇先生这本《社会学是什么》,是从大众对社会学这个专业与概念的几个误解开始说起。邱泽奇先生在书中,近最大量的用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的语言用八个部分的内容向我们比较清楚明晰的解释了社会学究竟是什么与社会学对于我们的意义。第一部分讨论社会学的思维;第二部分对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进行了简单的几方面介绍;从第三部分开始到第八部分,讨论了社会学在当今的几个主流问题;在本文结束的时候,邱泽奇先生还提出了社会学作为职业或使命的深刻问题。

作者所写的第一部分----数字与意义,作者由大众对社会学容易出现的三种误解引出开头。对于社会学,人们最容易对社会学理解产生错误的三种观念由:第一是把社会学等同于社会哲学甚至哲学。这是社会学脱胎于哲学的起源引出的误解。第二是把社会学等同于讲故事。这是由于社会学的研究中,必须有大量的示例与真实故事的需要所导致的,社会学确实缺少不了社会故事、社会事实。第三是把社会学视为数字游戏。社会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定量研究中数字是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社会调查研究中,需要大量的数字来作为证明来说明解释社会现象。

第一部分作者由一个具体示例中的四个数字开始,来向我们一个一个展开的介绍,在社会学调查研究中数字的意义以及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我们拥有的数字,还有社会学需要的数字是通过哪几种科学手段方法获得的,最后解释了在调查研究中数字被赋予了科学的意义。

第二部分是由中国社会学传播的先驱者严复的“群学”说来开头。从社会学最早由哲学中脱胎的起源开始,孔德于1838年发表的《实证哲学教程》第三卷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个概念,以及之后的发展变化历程,提到了几种社会学理论,最后落脚于社会学概念的阐述。

第三部分命名为“人之初”。社会学研究的不只是千变万化的社会与社会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它最大的研究对象是生活在社会中并制造了多样社会现象的----人。通过解释人的成长与发展,作者提到了人的“社会化”这一概念,谈到了一些社会学家的“社会化”研究方向与研究理论。当然也写到了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也提到了社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社会化是无法速成的。

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述,我了解了一个人在从出生到长大,甚至到死亡那一刻,无时无刻不处在社会中,当然也就在社会化中。我们的一生都在伴随着社会成长,受社会影响。社会学家们对“我”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在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存在意义,艾里克森的八个认同危机,与皮亚杰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让我了解了人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在社会学家眼中的发展过程,使我更容易理解和比较社会学家研究的主要方向与研究内容。

作者在第四部分的开始就举了一个关于“上学”的实例,并提到说在中国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或记忆。并由“上学”引出了作为一项重要社会制度的学校教育,在第三部分提到的社会化,其中人的社会化最主要的场所就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家庭对人的教育与培养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不得不寻求能够代替家庭,并能够使人获得社会属性的方式,学校就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历代历年的持久的变化发展,形成了当今的学校教育体系。文中从受教育者、社会两个大角度讨论了学校教育的功用。在学校带给人发展,带给人知识财富的同时,学校教育也同样承受着被人批判的地位,其中比较引人注目且重要的原因:一是考试;而是教育与不平等的关系。通过文中的讨论与解释,考试这项仍然在被激烈的批评着,这不仅是考试最主要的是中国目前的整体教育模式,和体系机制。至于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学校教育的有限性,包括地域与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进而影响了社会不平等问题。

在第五部分的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摆在我们眼前最现实的一个现实实际问题,找工作难。紧接着,作者提到了劳动分工,并说在现代社会经济秩序中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高度的劳动分工,把工作划分为具体的、具有专门技能要求的职业。作者详尽的阐述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位社会学家们对劳动分工观点的解释与研究。谈到了劳动分工就涉及到了经济制度,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经济制度既是一个专门的研究议题,也是在劳动分工、职业和劳动等议题的研究中必须考察的、重要的环境变量。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历了漫长的试炼过程,也付出了代价,现如今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着问题。例如,女性、农民工与获得工作机会的不平等,更多的人面临失业、下岗甚至再就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找工作成为了相当困难的一件事,让我们这些待就业的学生提高了警惕。

书中的第六部分,讲的是人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家庭。构成家庭要素是存续婚姻关系的男女伴侣,最先提出的问题是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不同的时代对伴侣的要求标准是不同的,是随着时代大主流与人的价值观变化的。伴侣婚姻关系可以大致分为:结婚、离婚与再婚。有个婚姻关系构成了家,在时代、人的价值观与两性关系的变化发展影响下,原本人类传统的三种家庭模式已经慢慢淡化,进而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各异的家庭模式,可是大都是以核心家庭为基础的。因为家庭意义在现代社会的淡化,社会学家提出了“家庭会消失吗?”这样一个严肃的且需要更深入探讨的问题。

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类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人是群体生物。在第三部分中,我们提到了人的社会化,人从一出生就离不开这个社会对他的影响且人是生活在一个集体的社会中的,必须与他人接触,与他人交往,人才能正常的发展成长。第七部分探讨了群体的概念与构成群体需要符合的要素,并将其与集合体与类群做了比较分辨。在现代社会群体的最突出形式是组织,本部分介绍了几种针对组织的社会学家的观点与研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组织的演变,社会学家提出了一个重要议题,那就是科层制是否会消失,这个问题是需要时间与更多的研究来讨论学习的。

……此处隐藏17950个字……也是人,不可能实现分配及划分范围的理想状态,所以,必须永远持续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读书笔记是什么13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律是什么”的概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在读完刘星教授《法律是什么》后,,对法律是什么这个朦胧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从一般读者的角度深入地对西方法理学进行批判解读,用语平实,例证简洁,在此基础上,作者亦意在抒发自己对法理学的视角:我们对法律的看法往往是由我们的姿态决定的。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

法律是一种命令。第一,这种命令实质是表达制定者的意志,这种意志必须为他人接受,否者制定者讲给以暴力式的制裁。这种观念来自对法律现象的思考。法律是义务性执行的规定,这一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均有体现,例如,不得盗窃他人财物,不得侵犯他人的财产及安全,不得破坏国家安全和利益等等,这些要求都被权威机关规定为一种必须遵守的法律义务,法律规定,公民可以订立买卖契约,可以编写作品,可以订立遗嘱等。也就是说,当某人自愿订立遗嘱时,他人便不得干涉。第二,法律是一种命令还表现为刑事处罚问题。如当A为阻止B出版作品而将其作品藏匿,便会立即触及刑事问题,权威机关将会做出决定强行A将作品归还,如果A反抗执行机关的执法行为,则会最终触及刑事处罚。第三,法律是一种命令还表现为某些法律规定不直接说明权利义务,而是直接说明何者行为是否有效,如A趁B之危签订合约,则权威机关将直接宣布其合约为无效,并对A做出相应制裁以维护法律的公平性。最后,法律是一种命令是应以权威机构的强制义务的意愿和刑事处罚为依托,没有这种实质有效的暴力制裁,法律作为一种命令便会失去意义。

法律可以分为常识观点中的法律和实质上的法律。常识观点中的法律是一种白纸黑字式的观念:法律就是立法机关或法院这些权威机构宣布的正式文件。法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法律本文本身没有意义,法律的存在依赖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对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习惯服从。行动中的法律则更应该注重灵活性。由于法律的地方性,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在地方性法律的概念中,一切法律知识,不论是一般性质的还是具体性质,都是当下的知识,无一是可以永恒的,于是,没有一个法律知识可以站在他者之上自称唯一正确,没有一个法律知识可以作为唯一标准。在美国纽约州著名的里格斯诉帕尔玛案件中,A是B所立遗产的唯一指定继承人,A为防止B改变遗嘱,从而将B杀害。在当时,纽约州法律并没有规定如果继承人为谋遗产故意杀害被继承人,则继承人丧失继承权,但是A的确是违反故意杀人罪。经过慎重思考,法院最终并没有执行法律字面上等方面的有关规定,而是从众多的前案例中,推演出一个法律原则,即不容许以欺诈行为或犯罪行为从而获得利益,并判决A不能获得B的财产。面对这种规定,人们似乎可以向常识观念提出问题,在里格斯诉帕尔玛一案中,法院中的做法可能是不对的,因为法律的义务是在于严格按照法律条文中的明确规定解释来解决纷争,如果法院另行其道,那是因为法院自己抱有不正确的法律观念。但是,在此案中,法院则认为自己行为并没有超越法律的规定他们的判决非但没有受到谴责而且成为新的先例,一是因为A的故意杀人罪的确成立,二是法院虽然没用按照法律条文来判决,但是其灵活的运用与此案法律规定明确相关的立法资料,同样是运用法律。法律条文是死的,灵活的使用法律才能更好的让法律保护人民的利益,这给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恶法”和“邪恶要求”等观点。法律完善是一个长远哥过程,法律条文也是不可能具体到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我们无法保证法律适用者一定会给出一个确证性的解释,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实践困境。这就意味着,有时法律理解而产生的“法律是什么”,更多的是一个纲领,一个大的方面,而不是“具体需求”式的。

读书笔记是什么14

读书笔记,顾名思义就是读书所做的笔记,让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解释的: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

读书的时候做的笔记:

读课外书,怎样才能不忘呢?学到的东西怎么才能不丢呢?正如你说的,写读书笔记是个好办法。下面给你介绍几种常见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最简单的一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摘抄法”。

所谓摘抄就是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把其中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摘下来,抄在本子上或卡片上。

摘抄的内容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可以抄录领袖导师的教导,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至理名言,人民群众、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和格言谚语等。例如: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这就知道什么是读书笔记了吧。

读书笔记是什么15

读书笔记是将在读书过程中觉得是好句好段的摘抄下来,或者有哪些地方觉得有感受的记录下来的记录。人的大脑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每天获取的信息不一定都会进入长时记忆,通过阅读、思考、动手的方式让文字得到进一步加工,使好的内容在大脑里能够得到更加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看书的时候随时随手拿一支笔,有感受的地方停下来、想一想并动手记下来。

最近在看《爱与自由》跟大家分享我的部分读书笔记。这书不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学习,而是让家长学会如何和孩子沟通。当家庭的交流线路通畅了,孩子就有足够的能量探索外界世界,也就有兴趣在学业上多花工夫。现阶段我们看到很多家庭的孩子其实很聪明但却不爱读书。他的心里装的都是烦心——今天爸妈怎么又生气了,他们又在说离婚的事情,我会不会是个没有家的人……这书跟家长分享“要想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其实我们从小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也从来就知道自己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的作用。想到妈妈前两天跟我说的一个有趣事情,妈妈傍晚去锻炼,操场上有两个可爱的3、4岁双胞胎。只要妈妈做什么锻炼的姿势,俩孩子就开始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跟着学。我们在说孩子“你真懒!”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在做这样的榜样?下了班,包一丢,感叹句“好累啊!”就两脚一翘,把pad拿过来玩。吃了饭也把碗一丢,下一顿再洗吧。这样的你,还在怪孩子“你怎么回来连作业都不做吗?”孩子也在学校“上班”!你下班了,可以喊累休息,但他就不行吗?所以,可以问几个熟悉你的好伙伴,前提是这些人敢于提出你的不足之处。对,问他们自己这个家长当得怎么样,在养育孩子方面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跟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哪些方面令人满意,而在哪些方面让人难以接受。正确面对自己,从简单入手改变自己,稳扎稳打,改变自己,你的孩子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读书笔记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